文章针对已经进入一对一学琴的孩子,可见学琴练琴不是轻松的事情,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的坚持和努力。同时,我们也建议家长们,6岁以下的孩子还有机会先学会感受和享受音乐,这时的他们是耳朵发育的最高峰,在课堂中通过音乐绘本故事,音乐游行、听音、和声练习、合奏和分担奏等,不经意间已经让他们掌握了音乐的快慢、高低、强弱,以及各种音乐的表情,那么在将来进入一对一的练琴时,就不会担心孩子弹琴没有音乐,不理解音乐了。
按照美国的音乐教学思想,对初学钢琴的孩子来说,首先不能把钢琴当作乐器,而只是用它来学音乐。
这里特别强调是学“音乐”,而按照美国的音乐教学思想,对初学钢琴的孩子来说,首先不是学手型。 手型不是练出来的,也不是教出来的,而是孩子模仿出来的。有的孩子模仿能力强,手型不用教自然做得很好,模仿能力差的孩子,手型“不好”。这个时候老师一味强调手型,才是本末倒置。孩子太小,肌肉还没有完全发育好,是做不好手型的。老师硬是要强调手型,摆好一个正确的姿势,就好比中国的小学生上课,双手靠背整齐划一,看上去好看,个个像木偶,培养出来的孩子没有独立的思想。
弹钢琴不强调音乐只注重手型,等于写文章不强调主体,只注重华丽的词藻。音乐是灵魂,其它都是为灵魂服务。弹钢琴没有了音乐,再好的手型也如同打电脑键盘一样,毫无意义。而有了音乐即便手型不好,也是最棒的。
霍洛维茨的手型张牙舞爪,用我们的眼光那不叫手型,真是该叫“鸡爪”。但就这样的鸡爪,造就了一代钢琴宗师。老师认为好的手型才可以更好的表现音乐,其实不一定。中国的孩子普遍手型和技术很好,但音乐很差。这是中国的教育现状造成的,是绝大多数老师直到今天还只注重手形没有对音乐足够重视造成的。音乐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,手型是重要的,但不是主要的。只强调手型不注重音乐的老师,不是称职的音乐老师,而是培养打字员的老师。
以下是给琴童家长的一些建议:
1家长切忌在孩子面前说自己不懂音乐,或学不好音乐等。
儿童崇拜自己的父母,如果心目中的英雄都学不好音乐,会对孩子造成“我也学不好”的畏难情绪。即使你不懂音乐,也要装懂,经常问孩子休止符忘了吗?速度平均吗?分句对吗?等一类的问话。向孩子表明我也是学过音乐的,是必须学的。
2应当创造轻松欢快的心情环境,避免诉诸武力陪孩子练琴。
要记住孩子的智力和家长的智力是有差距的,要抑制自己的急躁情绪,把这看成是对自己修身养性的方法。尚偌打了孩子,哭闹一场,一天的练琴就算完了。长期如此,会让孩子憎恶练琴,最后你的艺术教育计划落空,辛苦积攒买的琴就没用了。屈服,会扭曲孩子的人格成长。
3对孩子的鼓励伴随每日每时的练琴中。
扳着面孔不是严格要求家长对孩子的起居生活有求必应,却那么吝啬称赞孩子,担心他轻飘骄傲。人是需要鼓励的,更何况孩子。要培养孩子的信心,从今天起就要学说一个口头禅;聪明!在指出孩子的缺点之前,先说“聪明”!孩子每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,立刻夸耀“聪明”!先前经常说的“笨蛋”之类的词,都改成“聪明”!每天练琴之前先说:聪明的孩子练琴吧!
4计时制与计件制规定孩子每天一个固定练琴时间。
孩子会找各种理由,喝水撒尿挠痒痒等来拖延时间。如果规定每天必须弹完几条,孩子会越弹越快潦草收场,既不计件制也不计时制,家长应该自始至终按老师的要求督促辅导练习。
5上完课当天回家要练习。
开始学琴阶段最容易犯错,往往上课的时候什么都会了,回家练习就都忘了。因此要说服孩子,上课后当天把老师讲的课练习一阵,温习老师讲的上课内容。
6老师没有布置新功课,孩子也在进步。师没有布置新功课,孩子也在进步。
新的功课应当是学生自己练出来。老师指导后,学生再去复习这些功课才是学得技术的途径。孩子没有弹好的课程重新弹,是正常的。但每当如此,家长的脸立刻拉长,给孩子留下喜新厌旧的阴影。有的家长认为复习功课是浪费学费,这就更加大错特错,让孩子提心吊胆,也让老师很为难。
7孩子一次达不到老师的所有要求是正常的。
一次正确的弹奏是多方面的。音要弹对,节拍要准确,手的姿势不能走样等。年幼的孩子不能一次就把所有的要求都做好,家长不妨逐次增加要求。如开始先强调音要弹对,节拍手型先不管。音弹对了,再注意节拍,一项一项的与孩子一起回忆老师的要求,并让孩子自己找出错误和不足。这样逐项达到老师的要求,直到孩子认为要求做到了,经你的验收合格才算练习结束。
8不能用好或坏来评价孩子上课的进展情况。
如果孩子学的是跳高,家长就明白,并不因为孩子没跳过一定高度,就不好。孩子学琴上课的进展情况,没有达到一定程度,同样也不能说不好。应该用肯定孩子的进步和不够之处来总结。好或坏用来评定品德的两个字,不能用来评定学琴过程。
念琴乐器 买钢琴